已有1条回答
内驱力是孩子主动追求自己梦想的一种动力,但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最后导致他们丧失了内驱力,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往往做事缺乏持久性,所以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缺乏内驱力的孩子有什么表现
1、学习不积极
如果孩子缺乏内驱力,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都不会真正地认真学习的。没有内驱力,孩子认为学习并不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好处,反而因为上学有很多作业要完成,还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所以并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内驱力是孩子完成任何事的一个动力,如果孩子缺失内驱力,不管是对学习还是对其他的事情,多不会提起兴趣,也就会认为“得过且过”。长期的不作为会助长孩子的惰性,那么对于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缺乏自我价值感
孩子不爱学习,很可能因为在学习上缺乏内驱力,无法找到自信,比如学习成绩考差了,或者老师一次无心的批评,都能打击孩子的自行,都可能让孩子对学习望而却步,不被人肯定,不被重视,无法体现自我价值,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家长怎么教育缺乏内驱力的孩子
1、点燃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有目标不代表能读某一学科突然就感兴趣了。想要孩子真的学习成绩能够提升,那么除了给孩子奋斗的目标之外,还要让孩子切实的感受到学习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并且这个兴趣的培养越早越容易成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学业知识含量还没有高年级那么多,正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好时机。
点燃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家长可以用心理学上称为“阳性强化”的一个行为。通俗一点说,就是及时鼓励孩子哪怕只有一点小小的成功,这也是会让孩子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继续学习并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的一种动力。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2、平等的沟通
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行不通,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心服口不服,父母管一管,就学一会儿,父母不管就不学,学习好像是给父母学的。父母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温柔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急不得,慢中生快,一开始别给孩子定太高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欲速则不达。
3、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交流
尝试去理解孩子在做事情过程中,会产生的受挫感受,不再因为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情而轻易对他发脾气,取而代之以理解与支持,真正去认可孩子在做事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努力,给孩子以肯定;当孩子需要帮助时,适时给予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强有力的后备力量而非“监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驱力将得以不断地激发与强化,让孩子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我可以做到!
家长的哪些行为会导致孩子缺乏内驱力
1、家长对孩子的放纵
有的家庭对于子女的疼爱已经算溺爱,不少父母觉得孩子是用来疼爱的,孩子提的一切要求都满足。这就造成了孩子对于父母过度的依赖,久而久之,孩子做什么都第一时间想着父母,而不是自己发自内需的完成。
2、父母没有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却没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这边催着孩子要专心吃饭,那边自己却在吃饭时玩手机;要求孩子说话要算话,自己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却总是食言……
父母的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内心感受到压力,而这种压力会让内驱力难以被激发并发挥作用,甚至被摧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