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回答
当孩子拿了别人东西的时候,就应该教育他主动的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再也不要去拿别人的东西,因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同时让他认为自己这种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伤害,只有这样平时生活中给他带来一生示范的作用,才能让孩子在教育方面有良好主动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孩拿别人的东西如何教育
1、我们首先要让孩子建立物品归属权的概念。父母要明确的告诉孩子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谁就是东西的主人,其他的人对这个物品并没有拥有或者使用的权利。
未经主人允许把东西拿走了这种做法就是不尊重他人、不礼貌、不诚实的表现。通过不断的沟通教育,让他们逐步建立一种物品归属权的概念。
2、通过实际的沟通示范让孩子学会与他人沟通。家长可以教授孩子具体的与他人沟通获取使用物品的方法。
让孩子学习在拿别人东西之前首先征求对方的意见,比如可以让他先询问物品主人是否可以让自己拿走。
并且,家长在孩子被拒绝的时候可给予一定的解释和安慰,帮助和疏导;让孩子逐步学会心理调节,降低期望值。
引导孩子当一样东西得不到的时候,也不要太过的悲伤或难受。这样既能够一定程度满足孩子的愿望,也可以提高他的交际能力。
3、别人借给你的东西始终是别人的,借的东西就一定要归还,损害了要赔偿。
作为家长,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归还。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良好的养成习惯,建立良好的品格。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及时的纠正,并带孩子进行道歉和改正,让孩子第一时间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从而改掉这个错误。
孩子为什么会拿别人的东西
缺乏选择权的影响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往往会为孩子做出所有的选择,从衣服到玩具,甚至是食物,几乎没有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样的做法虽然出于爱,但却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感。他们习惯了父母的决定,而在面对其他孩子时,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选择能力而选择通过拿别人的东西来填补自己的空缺。
对物品价值的认知不足
孩子的认知能力尚在发展阶段,他们对物品的价值、所有权的理解往往比较模糊。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借用”和“拿走”的区别。在他们眼中,看到喜欢的东西,出于好奇和渴望,便可能直接去拿,而不考虑这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寻求关注和认同
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拿别人的东西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在他们感到孤独或缺乏认同感时。这样的行为可能是他们在寻求同伴的关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融入集体或获得他人的认可。
模仿行为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行为。如果孩子身边的同伴或成年人有拿东西的行为,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种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尤其是在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的情况下,这种行为会逐渐形成习惯。
如何建立孩子的物权意识
首先,“物权意识”无需刻意培养,它是伴随着孩子自我意识萌芽自然到来的天性,比如两三岁的孩子,开始不允许别人拿他的玩具,不允许别人夺走他正在吃的东西,表现的非常“自私”,不愿意分享。
其实这些现象,表明孩子开始自觉地捍卫“我的”东西。
此时,只要家长不干预,不否定孩子的行为,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权,不强迫孩子分享。孩子就能自然发展出良好的物权意识,再大一点,就能理解,自己也不可以不经允许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其实除了“物权意识”,还有“专注力”、“大小便控制力”都是孩子天然就具备的能力,只要相应的生理基础发育到位,都会实现,全都不需要人为训练和培养,家长要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不焦虑,不打扰。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做好相应的“辅助工作”,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满足孩子。让孩子在一个身心舒展放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节奏发育、发展,自在绽放生命灵性。
允许孩子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最贵重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