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回答
孩子偷钱,我觉得父母首先是要先平静好自己的情绪,同时反省自己有没有一直拒绝孩子某些零食或者玩具的需求,当孩子很渴望一样东西向父母发出请求却一直没被满足,可能会导致他们剑走偏锋去偷家里的钱来实现自我满足。如果是此原因,父母可以结合孩子的年龄给孩子适当的零用钱给他自由分配,并且平时对于孩子的一些需求可以适当满足。
孩子偷着拿钱怎么教育
1、切不可大惊小怪、过度反应,注意:重视是一回事,大惊小怪、过度反应是一回事。如果因为重视而过度反应,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2、更不可直接给孩子按上偷钱的名声。
3、要了解情况,问清楚为什么拿这些钱?拿的这些钱干什么用了?如果是孩子合理的需求,家长没有满足,这个可以原谅;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家长就要严厉批评。
4、不管是不是合理的需求,都要明确告诉孩子:这些钱不是你的,你没有权利决定这些钱的用处。以后如果有什么需求,可以告诉家长,而不是自作主张。
5、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应该早做准备,在孩子稍大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和孩子的年龄特点,零花钱可多可少,建议不能太多,太多容易养成乱花钱的毛病。孩子的零花钱由孩子自己保管、自己掌握。同时明确告诉孩子,不可以私自拿家里的钱。如果有什么需求,可以向家长提出。这样的话,让孩子有一个界限感,知道这些钱是我的,我可以自由掌握;那些钱不是我的,我不可以私自花掉。
孩子为什么会偷钱
1、孩子的心理特点
有专家认为,年龄小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想要什么就希望马上得到,对自己的冲动难以控制。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和道德约束,在欲望的诱惑下导致犯错。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形成理性和自律的意识。
2、需求得不到满足
年纪在6岁之后的孩子内心已经产生了购物的想法,常常喜欢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这些想法得不到满足,内心的欲望会更强烈。在欲望的驱使下,一旦有机会就会出现“偷拿”等走偏的行为。
按照“堵不如疏”的原则,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
3、与父母缺乏沟通
孩子“滥拿”家里的钱财,主要是平时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对孩子期望太高喜欢追求完美。这就导致孩子与父母疏于交流也不愿意进行交流,不敢主动的向父母提出自己要求,从而自作主张“滥拿”。
所以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父母应该在沟通上做出深刻的反思。
4、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有的孩子不懂得“偷拿”的概念和性质,认为是拿自家的钱应该不算偷窃。
家长平时要给孩子零花钱吗
家长可以适当的给孩子零花钱,但应该合理监督孩子的零花钱
1、让孩子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家长们不要避讳在孩子的面前谈到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容易,如果可以的话,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要让孩子明白,现在向父母亲伸手要来的钱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双手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这样能让孩子既体会大人的辛苦,又能珍惜每一分血汗钱。
2、要量入为出。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父母总是会勒紧裤腰省吃俭用。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不仅无法让孩子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索求无度,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开口,就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建议每个家庭都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在留存有保证孩子完成所有学业费用的前提下,再视情决定该给孩子多少零花钱。
3、尝试家庭劳动酬薪制度。有不少家庭都有用过这样的方法,那就是将家务事实行明码标价,比如洗碗一次可以得到五角钱,扫地一次可以得到一元钱等等,让孩子在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不小的收益。
4、学会记账。要从孩子拿到第一笔零花钱开始,就有意识帮助他建立一个账本,把收支都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本上,写明得到多少钱,又用在了何处,花费多少,结余多少,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样做,既能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零花钱的去向,又能让孩子总结出自己花钱的主要方向,在下一次的消费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5、培养孩子储蓄的习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买一个造型可爱的储蓄罐,告诉他们要用硬币把储蓄罐喂得饱饱的。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送来的红包也会有一笔不小的数目,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去银行建立一个专门的账户,让他们懂得把闲置的散钱存储起来,化零为整,并且告诉他们存在银行可以“大钱生小钱”,这样就能让孩子逐渐形成一个理财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