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讨论孩子过于依赖父母的危害,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那一批被溺爱的孩子身上,但是还有一部分孩子过于的独立,从某个角度考虑这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孩子太独立还有哪些危害呢?
孩子太独立的危害
1、埋没孩子的天性。父母若是提早地对孩子进行所谓的独立训练,无疑是将孩子过早的放入到了成年人的环境中,孩子的天性会被父母的枷锁束缚,逐渐丧失自我。
2、每次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没有办法依靠别人,只能够自己解决,有时候遇到解决不了的情况还会受伤,所以过早独立并不利于孩子独立,反而伤害了原本属于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感知能力,这样下去孩子成长不快乐也不幸福。
3、大多是长期在这种光环之下,迷失了自我,开始瞧不上任何人。家长又没有好好的引导,就会变成一种自傲的状态,太过自傲的话,无论孩子有多大能力,别人都不会喜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那么对于太独立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呢?
很多的男孩子或女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早早就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但是大部分孩子在未到18岁时,还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对于太多独立的女孩子,她们可能很少去对家长进行求救,那么女孩子太过独立的原因是什么呢?
女孩子太过独立的原因
1、受到自身和家庭的影响
原身家庭的影响,真的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拿我的朋友来说,她从小看着父母吵架吵到大,一个月平均吵个三四次,打的头破血流的那一种。那个时候她就想着,将来长大了,一定要靠自己,一定要独立。而我朋友这种,也可能是一种非良性的影响,到现在还难以释怀。
2、性格原因,怕麻烦
一个女孩过于独立说明不太爱麻烦人,内心其实怕别人拒绝,久而久之就变得很独立,独立面对的事情多了,反而内心会有较强的孤独感,但可能由于性格的原因,不会说出来。
给孩子太多零花钱的危害有哪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普遍提升,金钱教育也被家长搬上了孩子的教育舞台。与过去的保守思想不同,现在的家长都认为应该多给孩子零花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塑造孩子的金钱观,可是给孩子太多零花钱真的是正确的吗?
给孩子太多零花钱的危害:
1、花钱大手大脚
很多父母给孩子零花钱都没有一个固定数额,往往都是孩子花没了就直接跟父母要,父母也不会询问孩子零花钱的去处,孩子要多少就给多少。这种方式家长看似省心却容易给孩子养成一个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在孩子的认知中只要没钱父母就会给,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懂得挣钱的心酸,也学不会理财,因为孩子根本没有理财的意识。
2、攀比心理
许多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是按照自己家庭条件给的,而富裕家庭给孩子的零花钱往往就会超出正常孩子零花钱的标准线。攀比心理在孩子之间也是有的,通常零花钱多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些孩子并不能认清零花钱都是父母的劳动成果,并不等于他自己的成功,会变得只满足于眼前的荣耀,而不知进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早已不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夜生活也逐渐的丰富起来,因此有些孩子会跟随朋友晚上出去玩,甚至到了很晚才会回来,但是毕竟是女孩子,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有些家庭还因此发生过争执。
女孩子太晚回家的危害
很多女孩到了青春期,她们都会交识到自己的朋友,孩子善于结交朋友是好事,但是如果她们跟朋友一起去玩的太晚,就显得不好了。因为女孩在外面去得太晚,多待一分钟,就会多一分危险。其次如果孩子回来的时间太晚,他们就会容易因为贪玩而忽略学习,孩子有了足够的睡眠时间,她们才会在白天有精神听老师讲课。
但是孩子有时候并不考虑那么多,只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对于哪些太晚回家的女孩子,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呢?
1、当你处于非常恼火生气的状态是无法真正和他人沟通的。那个状态下无法冷静思考,很好的组织语言,首先应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然后才是解决问题。而对着孩子发泄情绪,指责,批评,说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让对方难过、伤心、愤怒甚至反击。
2、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对他们进行管束是比较难的,父母要用亲身经历来引导孩子,不要过多干涉他们的事情,让孩子主动向自己倾诉,让其感觉到在家里的快乐大于在外面的快乐。
是要懂孩子的心,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话,往往是因为大人不懂小孩的心。要从孩子的立场去看世界,用孩子的心去感受,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少一些失误。
孩子太任性且脾气大怎么教育
1、孩子任性行为是在多次得逞后积习而成的,如今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使其逐渐消退。如果儿童再提出了不近情理的要求,家长先给他讲清道理,说明不能给以满足的理由。进行说服教育后,坚决不予满足。如此坚持多次,即可消退其非理性冲动行为。
2、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讲清理由。年龄稍大一点(满4岁)的儿童,当他提出任何要求时,要他自己说清需要满足这一要求的理由。合乎情理(考虑孩子实际情况)的给予满足,不近情理坚决抵制。这样引导儿童发展理性意志,抑制非理性冲动,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做理智调节。
3、在一些顽固、任性的儿童提出狂妄要求时,成人应立即提出(不是指责)其要求的不合理性,坚决宣布不予满足,同时,家长可以提出另一方案,让孩子选择,引导孩子进行另一种有趣的事情,使孩子忘掉这一不合理要求。
4、将计就计,使孩子改变行为。当孩子任性并撒泼哭闹时,家长可以要求儿童去做他过去作为要挟手段的行为(如哭闹、耍赖、撒泼等)。比如,要坐地蹬脚的小孩,成人不妨主动安置(不能推)他坐在地上,命令他蹬脚哭闹。这样,让儿童意识到过去作为要挟手段以求一逞的行径,现在则转变成自我执行接受惩罚。结果是儿童自讨没趣,非理性意志行为也就可能因此而自行收敛起来了。
通过打骂来教育孩子,那只是在用痛的方式让孩子屈服。父母一方面把家变成了冰冷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又让孤独受伤的孩子以为只有暴力才是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家长打孩子的危害
1、家长越骂孩子越傻,研究表明: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创伤和压力,会影响大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是负责记忆的,孩子的记忆受到了影响,学习成绩自然很差,家长吼半天,孩子本来会做的题也不会做了。
2、家长越骂孩子越暴躁,家长对孩子打骂,孩子会愤怒、顶嘴、摔东西、甚至大哭,你越打骂孩子你越管不住,孩子长大后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等孩子将来成为父母后,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会形成一种循环的恶性遗传。
3、家长越骂孩子越懦弱,孩子在父母的长期打骂中,性格会变得胆小,自卑,懦弱,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说,只能藏在心里,最后会变成讨好型性格。
4、家长越骂孩子越抑郁,在吼骂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抑郁的倾向,会更没有安全感,更容易情绪消沉,会出现各种行为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往往需要通过与别人的交往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孩子们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导致他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失去自我。他们会不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期望和要求来行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
青春期孩子太在意别人看法怎么办
1、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自己。当孩子听到别人的话而伤心难过的时候,父母就要引导孩子,用事实来证明,别人的话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话,就教孩子改掉这个毛病,如果是错误的话,就不必理会这些话语,要教孩子,别人根本不了解你,所以他们的话未必是真的,我们也不必与之有过多的交流。
2、要正视孩子的问题。孩子虽然小,但懂事起他们的自尊心却都很强,很有个性。他不愿听到别人的批评误解,不忍受别人的讥讽嘲笑。家长一定不要否认孩子倾诉的这些事实,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
3、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首先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为什么那么在意自己或他人的看法。其次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想想她是否有道理的。再次是引导,就是把孩子想法和看法引向正确的方向。
4、帮助孩子学会接受客观的评价。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与家人、老师、同学、邻居、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交往,我们每天都会面临来自别人的评价。他人评价有客观评价和非客观评价之分。